搜索
  • 学术搜索
    百度学术     WOS     知网
  • 数据库
    SpringNature RSC IWA ICE ASCE AnnualReviews ACS
  • 电子期刊
  • 馆藏目录
    馆藏资源     中文图书     西文图书     合订本期刊
  • 特色资源
    馆藏资源     学位论文     珍贵馆藏     教师成果    
  • 站内搜索
明史 | 上海百年供水发展微缩史
作者:水悟堂 发布时间:2022-01-10 编辑:吕艳宁 来源:水悟堂 浏览次数: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水悟堂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位于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的下游,是一座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城市。水,是上海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几百年前,黄浦江上千帆过往的船只拉开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大幕,斗转星移,时光荏苒,人们汇聚于此,让这座东海之滨的"小渔村"焕发光彩活力,如今已一跃成为立于世界东方的璀璨明珠。

优质的淡水是城市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不可或缺的资源。回顾百年供水历史,从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通水、农村自来水普及、集约化供水实现,到青草沙水源地建设、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等,上海供水事业每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都与中国伟大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如今,上海已实现"两江(长江、黄浦江)并举、多源互补"取水格局,城市供水水质已处于世界前列。让我们一起回顾上海供水事业百年来的的探索之路。

市政自来水消毒法的诞生

1854年,伦敦西部霍乱暴发,英国流行病学家约翰·斯诺通过调查,证明当时的霍乱来源于宽街的水泵,是通过粪便由一种能繁殖的活细胞经水传播所致。他由此提出了著名的流行病学理论,并首次使用氯气对供水系统进行消毒,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氯消毒法应用于饮用水公共卫生安全中。这一划时代的发明,使得饮用水净化处理逐渐成为全球各大城市发展的基础。

上海早期饮用水方式

19世纪80年代之前,上海居民用水一般由挑水夫从黄浦江、苏州河及其支流河道取水,小部分饮用井水。据记载,当时水质浑浊污秽,处理水的方式也比较粗放,一般饮用前用明矾沉淀或者加热至沸腾。上海开埠后,居民却愈加密集,水源减少,垃圾倾倒日益严重,水源受到污染,河水即使用明矾澄清,仍旧腥臭难闻。1860年,美商旗昌洋行在外滩开凿了深78m的水井,供洋行内部使用,这是上海的第一口深井。

杨树浦水厂——中国第一座自来水厂

上海是中国最先开埠通商的城市之一。19世纪60年代, 伦敦已经出现了自来水供应。杨树浦水厂于1881年8月动工, 至1883年8月1日正式建成,是我国第一座自来水水厂。当时, 特地邀请时任清政府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参加相关仪式, 相传由他亲手拧开阀门,打开了引入黄浦江水的闸门。

杨树浦水厂最初储水总容量达到2.79万m3,配置了沉淀池2座、慢滤池4座、清水池1座、蒸汽锅炉3台及唧机2台、出水间1座。主要向英、法两租界供水, 起初服务人口为15万人,平均日供水量达到3698m³。进入20世纪后, 法商自来水厂、华商闸北水厂、内地自来水厂等也相继建成通水。

  

杨树浦水厂旧照

新中国成立后,公用给水站普惠市民

新中国成立之后,上海市政府十分重视供水事业的发展。20世纪60、70年代,棚户区居民受条件限制,一般通过给水站定点取水,公用给水站一般以150m为半径、200户居民为单位的标准进行布点建设,一般会选在弄堂或者马路边一处10多m2的空地上,砌个有盖的储水池,再接入供水管和水龙头,每天定时向居民开放。1999年6月,卢湾区拆除了上海最后一处给水站,自来水终于走进了上海的千家万户。

提升水质,黄浦江上游寻找新水源

20世纪60~70年代末,由于工业区的大量新建,污水排放大增,黄浦下游污染严重。黄浦江杨树浦水厂段经常出现"黑臭"情况。上海开始从水质更好的黄浦江上游寻找水源。经多年水质调查和可行性研究,1983年终于确定开建黄浦江上游引水工程。1987年,黄浦江上游引水工程一期工程通水,杨树浦、南市、浦东、杨思和居家桥等水厂开始取用黄浦江中游原水。1998年,黄浦江上游引水二期工程投产。中心城区水厂基本上全部取用黄浦江上游原水,6家水厂实现了从黄浦江上游取水,整个上海地区供水格局为70%黄浦江上游取水,大幅提升了上海供水水质。

攻克难题,宝山市民喝上长江水

黄浦江上游工程建设后,上海着手开发第二水源——长江。长江水源具有江面径流量大、处污能力强的优势,整体的水质要优于黄浦江水质。但开发长江水源,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咸潮入侵。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87-1990年,政府及相关研究单位开展了长达3年的方案研究和论证,确定宝山陈行作为长江岸边原水取水口,制定了应对咸潮入侵的水库取水策略。1992年6月,长江引水一期工程竣工,月浦水厂一期工程投产供水,宝山区市民首次喝上了长江水。1996年6月,长江水源陈行水库二期工程完成,解决上海30%仍然利用黄浦江下游取水的状况;形成了黄浦江和长江"两江并举"的局面。

世纪工程,青草沙水库建成

随着上海居民用水需求的增加和水质要求的提高,黄浦江上游取水巳经接近满负荷。水质更好、水量更丰沛的新水源地在哪里呢?

经过十多年的科研攻关和反复论证,上海决定从长江江心取水,不受陆域排污的干扰。位于入海口的长兴岛环境优美、水清土沃,西北侧的青草沙拥有大量优质的淡水资源。在攻克了江海潮水周期性变化及咸潮对水资源影响等世界级难题的基础上,上海决定在青草沙建设新的水源地。

2011年6月,青草沙水源地正式通水,这座形状酷似中华鲟的江心水库,由青草沙库区、中央沙库区、蓄泥区、上下游引排水泵闸、输水泵闸等工程组成。长江水由上游泵闸进入库区,经过泥沙沉淀,在下游取水输送,达到了蓄淡避咸、蓄清避污的效免。

水库建成后,正常运行期间,水位一般在3m左右,有效蓄水量不少于3.87亿m3,按2010年预计达到的供水规模算,可保证连续50天不取水情况下的正常供水,足以抵御发生在长江口的自然灾害或突发性污染事故。青草沙水库的建成标志着上海的主要水源由黄浦江变成长江,她承担了上海市70%的生活用水需求。

青草沙水源地建成后,上海为了实现崇明岛居民和西南五区居民的优质供水,又相继在崇明岛和黄浦江上游建设了东风西沙水库和金泽水库。东风西沙水库结束了崇明岛岛内水厂从内河取水的历史,崇明市民也喝上了优质长江水。

2016年12月,上海第四水源地金泽水库建成,实现了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的集中归并,解决西南五区约670万上海市民的饮用水问题。至此,上海形成了"两江并举、集中取水、水库供水、一网调度"的原水供应格局。

未来的上海供水将进一步完善系统布局、推进工艺升级、建设智慧供水,努力实现安全之水、优质之水、生态之水,为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