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novation | 全球新冠疫情对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原创 Qutu Jiang TheInnovation创新
导 读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不仅在气候调节方面起重要作用,全球有30亿人口直接依靠海洋为生。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14,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对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长远意义。本文总结并探讨了全球新冠疫情暴发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社会经济的影响,为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1 A. 全球新冠大流行对海洋各方面影响的空间分布,数据来源于对92篇相关文章的系统综述;B. 新冠疫情对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影响框架图
新冠疫情造成了全球范围内不同程度的公共卫生危机,各国政府均采取不同程度的应对措施来防止疫情扩散。这些措施导致了社会经济活动的停滞,并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对于新冠疫情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陆地和大气领域,如发现碳排放量和大气污染物含量的降低、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减少等等。然而相关研究在海洋领域仍然较少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通过对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在海洋领域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系统性总结分析,本文对疫情在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社会经济各方面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全面归纳和探讨。该工作为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如海洋污染治理、海洋食物可持续生产、蓝色经济、海洋生态保护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
在海洋生态环境方面,随着沿海地区高度城市化以及人口增长,海洋生态环境负担日益加重。一方面,新冠暴发以来的封锁和限制措施缓解了许多人类活动对于海洋的压力,如工业废水、噪音、旅游垃圾等。例如,由于疫情防控措施,意大利水都威尼斯旅游人口大幅减少,威尼斯水域水质变得清澈,可观察到的海洋生物种类及数量变多。全球航运货轮及客轮运输强度降低,水下噪音减小,船舶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有研究发现,水下海豚的声音交流范围增加了65%,珊瑚礁鱼的总体密度增加了143%。另一方面,新冠疫情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疫情导致的封锁搁浅了许多海洋实地采样和调查计划,也使得海洋保护的科研预算被削减。疫情相关的医疗废物大幅增加,最终输入海洋导致后患无穷的塑料污染。据统计,亚洲和欧洲每年使用约3500亿个口罩,全球超过2.5万吨的塑料废物(医疗废品、个人防护装备、网购快递包装等)已经被排放到海洋,成为微塑料污染的重要来源。由于沿海水域是城市废物和污水的“汇”,这些污染物及潜在的药物残留正在对红树林、海草床等近海生态系统构成巨大威胁。
在海洋社会经济方面,由于疫情期间的交通运输的限制、游客的减少和消费需求的下降,沿海渔民收入大幅减少,失业问题严重,面临生计困境。据报道,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渔民无法维持生计,被迫借高息贷款甚至在封锁期间进行非法捕捞。全球捕捞渔业和水产养殖业也同样受到严重影响。例如,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作为全球最大的海鲜进口国和出口国之一,美国捕鱼量减少了40%,海鲜进出口分别减少了37%和43%。此外,全球旅游客轮轮次持续减少,海洋旅游业遭受重创,沿海社区居民收入减少了约40%,其中依赖海洋旅游业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遭受了尤为巨大的经济冲击。
总结与展望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14(水下生命,即 “海洋目标”)强调:海洋和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对于其它目标如SDG2(零饥饿)、SDG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和SDG13(气候行动)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协同促进作用。新冠疫情为海洋带来了“喘息空间”,也增添了巨大负担。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对人-陆-海耦合系统的研究,加快建设海岸带韧性城市以应对气候危机和突发灾难,保护与修复重要海洋生境如红树林、海草床等,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让海洋可持续地提供各类生态系统服务,构建人海和谐共生的海洋命运共同体。